初评大将十五人,毛主席用铅笔勾去4个人,徐海东为何名列其中?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13:55    点击次数:76

1955年1月16日,彭老总根据之前主持的中央军委座谈会,对于拟授予元帅、大将、上将的人员递交了一份报告给中央。

我们今天能在网上搜到的这份报告其实只有一页,上面写着:

一、元帅:大家一致意见,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

二、大将:(十五-廿二人):粟裕、徐海东、黄克诚、陈赓、谭政 、萧劲光、张云逸、罗瑞卿、王树声、张宗逊、宋任穷、许光达、肖克、王震、周纯全

当然,这份报告并不是最终形成的名单。

从这份报告上也不难看出,拟授予大将军衔的名单,其实有两种方案,即15人、22人的版本,而显示出来的这一页报告,拟授予大将的人有15人。

有意思的是这份报告上面的批示。

从报告上的痕迹来看,显然是有不少人看过,比如上面有叶剑英用红笔写的一句话

“我诚恳请求,我最多摆在大将军衔位置上……”

除此以外,叶剑英在拟授予大将的名单上,也有用红笔圈出来的痕迹,不过对于这份报告上的名单,叶剑英并没有否决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报告上还有用铅笔勾勾画画的批示,根据资料考证,用铅笔的是毛主席。

毛主席应该是仔细审阅了名单,在四个人的名字上划了×。分别是徐海东、宋任穷、王震、周纯全。

可还有一个比较意外的地方是,毛主席在位列第二的徐海东名字旁边也划了一个×。

难道说,毛主席认为徐海东不当授予大将军衔?亦或者说,毛主席在最初审阅报告时,是考虑将萧克授予大将军衔的。

一直以来,都有一种说法是,萧克镇上将。

1955年9月,萧克被授予了上将军衔,许多人都觉得诧异。

萧克土地革命时期就是红六军团军团长,远远要超过大部分授予上将军衔的人,抗战时期又任120师副师长,在八路军所有师一级别的将领中,萧克是唯一一个连大将也没有评上的人,因为其他几人,如刘伯承、林彪、贺龙、聂荣臻、罗荣桓等等都是元帅。

罗荣桓一开始甚至只是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,一直到后来,115师分兵以后,聂荣臻留在了晋察冀,罗荣桓这才出任了115师政委。

抗战时期,萧克是聂荣臻的副手,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,不久后又出任了代司令员,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,第四野战军参谋长。

总而言之,萧克授上将军衔,确实是委屈了很多。

不过萧克对此并不叫屈,而是很坦然的接受。

“很多的战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战争中都牺牲了,我早该打死了,评不评衔,评什么都行。”

萧克后来曾对家人讲过东汉开国大将冯异的典故:

“东汉大将冯异是光武帝时期的开国大将,战场上,勇不可挡,功勋卓著,但他为人谦和,每到将军们聚会论功时,他都会躲到一旁的大树下,从不参与争论,由此东汉军中都称他为大树将军,我们共产党人,难道还不如古人吗?”

从之前的描述中,我们不难看出,后来授衔时,大将人选就是从15人名单中选拔出来的10个人,而且在最后定军衔时,毛主席曾一度同意萧克授予大将军衔,而是把徐海东拿下来。

可从后来实际结果来看,徐海东被授予了大将,萧克却被授予了上将,两人颠倒了一下。

徐海东与萧克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的,要从他们革命经历说起。

萧克是典型的红一方面军出身的将领,参加过南昌起义,而且也是红军草创之初最早能独挡一面的将领之一。

徐海东是与众不同的,因为他对革命最突出的贡献是在红25军上。

在红军建军历程中,红25军是需要被单独拿出来讲的。

严格意义上来讲,红25军原来是隶属于红四方面军,后来鄂豫皖根据地反围剿失败,红25军就被留在了老根据地打游击,人数最多的时候,红25军有上万人,最少的时候只有几百人,可谓是几起几落,但自始至终,红25军始终没有被消灭, 他们的旗帜一直存在。

在红25军战史上,有三大功绩。

第一,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,旗帜不倒;

第二,红25军高举抗日旗帜北上,替长征的中央红军牵制了一部分国民党军。

其实这一点值得大书特书,因为在红军长征前夕,红十军团也曾肩负此项任务,改编为抗日先遣队北上,但出发只有半程,便陷入国民党军的包围之中,力战不支之下,最终全军覆没,从这个角度上来看,红25军一路高歌北上,不仅没有被消灭,反而还从出发时的3000人不断扩编至上万人,后来构成了中央红军主力之一。

第三、先期抵达陕北,与陕北红军一道开辟了陕北根据地,为中央红军的到来做了铺垫。

其实红25军经过长征后,本来已经到达陇东,但因为中央都失去了联系,在陇东左等右等不见中央红军来,于是便自行决定北上,先与陕北红军会师,开辟陕北根据地。

作为这支部队的统帅,徐海东自然也值得大书特书。

这还不算是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以后,同徐海东借的那5000大洋。

也难怪后来毛主席一提到徐海东就说:

“海东同志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。”

既然徐海东有大功,为什么毛主席要在他的名字上画×呢?后来又是因为什么原因,让毛主席改变了注意的呢?

其实在军衔授予过程中,红25军事作为一个单独的山头来照顾的。

在这个地方,“山头”并不含有贬义,而是属于历史上客观存在的,毛主席就曾强调过:

“承认山头,照顾山头,消灭山头”

在过去革命战争史上,因革命形势的复杂性,人民军队的形成也并非一时一地,而是有着各种各方的复杂因素,比如以中央红军为主的红一方面军,湘鄂西根据地的红二方面军,鄂豫皖根据地以及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,都是历史原因形成的。

当然,在承认山头的基础上,还有以刘志丹、谢子长为主的陕北红军。

总得分析来看,毛主席一开始划掉徐海东,很有可能是基于同是属于鄂豫皖根据地出身,毛主席把红25军视为是红四方面军的。

真正把红25军作为单独的一个“山头”拿出来谈的,是刘少奇。

刘少奇与徐海东认识是在抗战时期。

徐海东曾在《生平自述》中有这样一段话:

“1939年9月15日,我随少奇同志离开延安,一路上少奇同志对我进行了许多教育和帮助。我一直存在着脾气暴躁和工作方法生硬的缺点,少奇同志便跟我谈共产党员应有的修养,使我终身难忘。”

1938年9月,中央召开六届六中全会,会上决定任命刘少奇为中原局书记,南下到华中敌后去领导抗战,当时还在延安养病的徐海东,也被安排到华中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去工作。

当时刘少奇并没有官面上的身份,加上出于保密的需要,所以离开延安时,是作为徐海东的随从出发的,徐海东是经过国民政府正式任命的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,少将军衔,所以一路南下,徐海东穿的都是国民党军少将军装。

徐海东一路上特别不自在,因为刘少奇是首长,却作为随从在他身边,反而是刘少奇很坦然,一路上对徐海东照顾的很周到。

在刘少奇的教导下,徐海东也改变了不少猛汉的气质,学会了很多外交辞令手段,而徐海东到了新四军以后,其杰出的军事才干,也让刘少奇钦佩。

不过,刘少奇之所以建议授予徐海东大将军衔,不光是因为两人熟悉,而是他认为,红25军因作为一个单独的存在,在授衔时应予以照顾。

“徐海东是红15军团的旗帜,既代表了鄂豫皖红25军,又是陕北红军的代言人,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,理应作为一个山头的代表,授予大将军衔。”

党中央毛主席很重视这一意见,后来立即开会进行研究,在反复征询个各方面意见后,最终确定,授予徐海东大将军衔,而萧克则是被授予了上将军衔。

包括韩先楚,刘震等红25军出身的将领,他们被授予上将军衔,一方面的确是因为他们战功卓著,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出于照顾的原因。

徐海东听闻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后,心中也感觉很不安,因为他从抗战中期便开始养病,到后来缺席了整个解放战争,不当授予大将军衔,后来他对周总理说:

“总理,我长期养病,为党工作太少了,授我大将军衔太高,我受之有愧啊!”

周总理却摆了摆手,耐心的劝慰他:

“海东同志,你不要让了,授你大将军衔,是根据你对革命所做的贡献决定的,依我看,不高,也不低,恰当!”